提到苏东坡跟苏州的关系,人们最熟悉的可能要数他给虎丘景区做的免费广告:“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原文是“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其实他还给吴中做过代言,涉及的产品是用吴中土著桔子“黄皮桔”酿造的桔子酒——洞庭春色。

这段时间,黄皮桔差不多已经熟了,看到朋友发来的照片中,黄皮桔挂在枝头,黄澄澄、沉甸甸的样子,让人不由不想起东坡先生呀。

黄皮桔又称“黄柑”,主产于吴中区西山岛,东山镇等地也有一定分布。年6月出版的《西山镇志》对它有这样的记载:

有粗皮、细皮两种。粗皮黄皮桔果面的油胞点大而凸出,俗称麻汤团,极不耐寒,易冻伤。细皮黄皮桔果面光亮,油胞点平生或凹入,较粗皮更不耐寒。黄皮桔大小年差异显著,易受冻害,果核较多,但生长较快,收获期与了红同时。

西山黄皮桔

曾经品尝过这种桔子,只觉得肉质鲜嫩,水分充足,甘甜可口。只是,现在“外来和尚”无核蜜桔占据市场主流,黄皮桔这种有核的土著桔子只能靠边坐,卖不起价,果农种植积极性也不高,许多黄皮桔树被砍掉,或者就自生自灭。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开花、结果,一任群芳妒。

咱这凡眼也觉得好,苏东坡这个文化奇才当然更慧眼识货,早就看中了这种桔子及其衍生产品。他的《洞庭春色赋》引言说: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余,戏作赋曰……

安定郡王是宋朝宗室,写《洞庭春色赋》时的安定郡王应该是赵世準(-年在位),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玄孙。他用黄皮桔酿了酒,送了一点给侄子赵德麟,赵德麟又用这酒招待苏东坡,于是苏东坡写了这篇赋,或许算是“付酒钱”吧!

《洞庭春色赋》局部

《洞庭春色赋》文章比较难懂,就附在本文最后,让感兴趣的人读吧。这里大致分析一下,为何说这首赋写的黄柑是苏州吴中的黄皮桔。它酿的酒名称里面有“洞庭”一词,但“洞庭”可不止太湖呀,湖南洞庭湖也叫“洞庭”哦!

别急,赋的标题和正文不仅提到了“洞庭春色”“吹洞庭之白浪”,还有其他标志性词句呢,如“卷震泽而与俱还”“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这些显然都与吴中太湖有关:震泽是太湖的别称之一,包山是西山的别称之一,林屋就是西山岛上的林屋洞,范蠡、夫差、西子(西施)都跟苏州密不可分……赋所写地方不是吴中又是哪里?所说的黄柑不是吴中的黄皮桔又是哪里的?当然,赋中还提到了商山四老人,如今西山岛东村也有商山四皓隐居于此的传说,是真是假,就留给专家去评说罢。

可惜,《洞庭春色》这种桔子酒现在看不到了,无缘一饱口福呀。

《洞庭春色赋》

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余,戏作赋曰:

吾闻橘(注:俗作“桔”)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纶,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环。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来自: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pihea.com/hphcf/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