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绿色中国·览夏篇·湿地》走访全国湿地,共享湿地风光,倡导生态保护。今天上午十点,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就是我院设计的众多湿地项目中的一个。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主城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8平方米的规模使海珠湿地成为了世界上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年4月,我院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联合体形式中标,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示范区的设计与建设工作。

一期示范区包含4个部分:万亩果园湿地一期示范区(龙潭果树公园升级改造)工程、万亩果园湿地一期示范区(台涌沿线景观升级改造)工程、石榴岗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石榴岗河流域景观绿化改造工程。

设计秉承总体规划理念,打造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都市果林湿地,成为“城市中心湿地典范,万亩果园精华集聚”。主要包括主入口、中心湖区、生态花溪、水上果园、空中果林、金色池塘、花洲古渡等7大区域。

空间体系——区域统筹,成环成网

从区域视角出发,统筹考虑万亩果园一期与南中轴线、海珠生态城、大学城、海珠老城区等周边区域的整体关系,作为设计内容的重要依据,设计体现整体性。内部绿道与水道的设计纳入区域慢行系统网络与区域水系网络。

规划体系——果林为主、湿地为辅

对于水系的开挖尽量利用农田,避免破坏果树,打造众多具有岭南水乡风情的自然景点。尽量利用现有建筑物改造,于自然景观格局中点缀少量人文景点,展示岭南文化特色。

景观体系——泽涌如织、湿地果香

岭南果基鱼塘呈网状的水系肌理,设计以此为基础,提出“织网”的理念。在保护果树的基础上,对水系进行梳理,营造独具特色的果林型湿地景观格局。

总体来看,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在设计创新上有不少特色。

规划思路上,以生态功能导向进行规划:以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实施保护、利用与提升相结合的规划设计;自上而下——从城市角度,按城市中心区生态功能需要划定生态控制线,完善中心城区生态功能。自下而上——从海珠湿地角度,划定平方米湿地生态保护区控制线,对城市生态功能保护及提升。

建设模式上,首创“征而不转”的土地政策:在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年3月国务院批复采用“征而不转”政策一次性征地,保护大量果树,成为全国首创采用“征而不转”土地政策的都市中心区最大的湿地公园。

湿地特色上,打造复合式的果林型湿地:设计以基地最具特色的果林、河涌为基础,整理水系,划定果林保育区与良品培育区,在保留现状的果树基础上,增加优良果树品种,并构建丰富的植物生态群落,形成岭南水乡基底上的果林湿地风光。设计丰富游赏体验方式,提供水中、陆上、空中的多样化湿地果林采摘、游赏体验。

生态技术上,实施生态过滤+污泥植物净化+动物进城:景观水体修复技术:通过水系结构整理,疏通河涌、扩大水面,实现湿地率由现状的19%提升至30%;通过“补水、蓄水、保水”三大措施满足湿地保护区的生态需水及景观需水要求。水体净化规划综合人工式净化与自然式净化措施,构建完整的截污措施,提升污水处理品质,增强湿地自净能力,完善水体净化流程。通过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将Ⅴ类水质提升到Ⅳ类至Ⅲ类景观水质。

污泥植物净化技术:基地现有的果树种类包括杨桃、荔枝、龙眼、黄皮、番石榴、甘蔗等10余种果树。在尊重原有果林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中污泥采用植物净化技术,通过对湿地污泥的测试、评价,对湿地植物进行筛选,改善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对缺失或稀疏的果林斑块进行相同品种的补充,通过植被群落多样性营造、湿地群落的保护与恢复,结合丰富湿地地形、生物廊道营造,奠定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坚实基础,建成后的湿地植物种类增加到余种。

动物进城技术:划定鸟类招引范围,以吸引只不同类型动物来此活动、栖息或繁殖,提高多样性以实现景观效果,达到示范效果。

文化体现上,湿地凸显岭南水乡特色:设计传承广府文化,采用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与布局形态,形成“高墙冷巷,骑楼天井,花窗斗拱,蚝壳镬耳”;构筑“四季花木、果树繁茂”的植物景观。

目前,万亩果园一期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以岭南独特“果林-潮道”景观,成为中国第一个“都市果林湿地”。万亩果园的建成,促使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移,成为了新的“城市增长极”。

杭园设计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pihea.com/hphpk/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