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有个魔馍法王国
(阅读浏览本文时间大约6分钟,有图有真相,绝对诱惑你。) 玉米番茄君按: 一个西北人出外旅游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坐车时间漫长无聊,也不是住宿条件的简陋,而是想吃个馍买不到哇。 题记:在河西,每一个女子终将会成长为一个“魔(馍)法师” 说起最能代表甘肃省一个地州县的馍馍,临洮的石子馍,临夏、酒泉的烧壳子,静宁的锅盔,徽县的核桃锅盔,岷县的点心,榆中县的猪油盒、破皮袄,兰州的蒸花卷、油襄,靖远的一窝丝,永登的玫瑰饼,敦煌、嘉峪关的沙枣面油饼,民勤的锁阳馍馍...... 肃州酒泉一带的烧壳子 永靖县的烧壳子 临夏河州一带的烧壳子 静宁锅盔 榆中县一带的“破皮袄” 兰州人的“年馍馍“——蒸香豆子花卷 兰州人的“年馍馍”——油香(襄) 靖远人的“一窝丝” 永登县的特色“玫瑰烤月饼” 一个西北人出外旅游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坐车时间漫长无聊,也不是住宿条件的简陋,而是想吃个馍买不到哇。 记得那年公司搞团建和一众同事去华东五市玩,我吃不惯南方的甜口,看着满桌子杯盘垒叠却毫无食欲,便跑出去自己找吃的,心说吃个牛肉面或者麻辣烫吧,结果跑断腿找不见何处卖麻辣烫;牛肉面好容易找着一家,却是下的挂面充当拉面,一锅清汤寡水,满屋子充斥着味精勾兑的味道,只好掩鼻而逃。 退而求其次想着买几个烤饼吃吃吧,谁知也是踏遍周边无觅处,并且连续七八天均是一无所获,愣是没买到一个烤饼,一个花卷,最后在嘉兴买了一只粽子吃了才算是聊慰我怀。 后来去海南有了一点经验,背了三斤绿豆糕上飞机,到景点吃不惯那些喂猪的团餐就吃绿豆糕,连着吃了三天吃到反胃再不想看到绿豆糕,剩了一斤多因天太热发霉扔掉才罢休。 今夏去首都游玩,那团餐简直了,每天重样不说,味道还很一般,于是很想念馍馍,天天晚上在宾馆周边踅摸,终于在团期结束前一天被我找见了,那天从景点回去的早,溜达到一家生鲜超市准备买点水果,发现有位山东大姐除了卖面条顺带还卖一点烤饼,大电饼铛现烤现卖,刚出锅的烤饼,薄薄的,冒着热气,散发出最原始的麦香味,一进门就闻到味儿了,寻味而去,赶紧买了五六张,回去乘着热乎劲儿卷上榨菜和火腿肠,吃得酣畅淋漓,非常过瘾! 可见我是有多么深的馍馍情结呀。 其实也是有点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了,南方也有人不爱吃米饭爱吃面条的,西北人也有不爱吃面条偏爱吃米饭的;同理,西北人也多的是不爱吃馍馍的。比如我姐夫们、我几个哥以及舅舅们,只要给他们把拉条子几大碗端给,几个硬菜上来,哪怕仅只是素菜茄辣西和洋芋丝只要炒香香地,保管他们吃饱了再不想馍馍再不会吃一口馍馍。 在这里我也不用表白我有多么热爱馍馍。今天的主题是馍馍,不是大而化之的西北馍馍或者甘肃馍馍,而是要细化到河西的馍馍,确切地说是凉州一带的馍馍。 外地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河西走廊的土地上,暗藏着一个“魔(馍)法王国”。 沿着国道线一路向西,过永登、天祝、古浪,继续向西,一俟挨近凉州地界,便接二连三有面粉厂映入眼帘;向西,向西,一直向西,过凉州、骊靬、山丹,进入甘州、肃州,沿途不知有多少的面粉厂;看到面粉厂,你们是不是脑海里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面条?牛肉面? 本尊首先想到的却是——馍馍! 平平无奇的面粉做成面条,形式和味道毕竟单调,可一旦经过发酵,或烙或烤或蒸或炸——酥脆的烤馍、松软的蒸馍、柔韧的烙馍、香郁的油馍——在河西“魔(馍)法师”手中,面粉的可塑性才被展现到极致,化身成各种“好吃过火”的馍馍,陪伴着人们的一日三餐。想要感受河西人的碳水快乐,除了抻拉揉捏的“面条魔术”,大家更不要错过烙烤蒸炸的“魔(馍)法攻击”吆。 在广袤丰饶、风光各异的河西走廊,你也许会爱上凉州的“三套车”、臊子面,敦煌的驴肉黄面、杏皮水,也许会迷上肃州的粉汤、炮仗子,也许舍不得安西的瓜果、甘州的炕锅子,但不管你在河西哪儿,一到告别的时刻,当地人总会无比诚恳地对你说:“装些馍馍再走尚! 到底啥是馍馍呢?这个叫法比馒头、饼子更全面,比面点、干粮更亲切。在河西除了面条、包子和饺子,不管方的圆的长的扁的,烙的烤的蒸的炸的,大概所有的面食都可以被叫做“馍馍”。而且,河西人深知,面食的灵魂,就藏在一个个的馍馍里。 河西人做馍馍吃馍馍,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天性,这也源自河西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基地,多年种植小麦的缘分,早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就出现了“蒸饼”,也就是今天馍馍的前身。 图片来自网络 属于河西道地风味的馍馍,除了众所周知的馒头、花卷还有月饼,麻花、油馃子,在这个魔法王国里,还有炉盔子、卷卷子等神奇的馍馍,每一个河西女子都是一个制作馍馍的魔(馍)法高手——即使暂时没有成为魔(馍)法高手,她们也正在赶往逐步修炼成为高手的路上。 炉盔子和胡麻油卷卷 犹记得小时候去上学,所谓早点就是简单的开水泡馍,周末除了泡馍妈妈每人给打一个荷包蛋,父亲是两个。冬天日头短,上学执行冬令时制,我们早上除了在家吃泡馍外每人书包里再另外装一个馍馍当午饭吃——那时候没有塑料袋的概念,也没有油纸包裹,大家都是随手把馍馍往书包里一塞了事,哪管得了馍馍会不会把书包以及书和本子给油污染了;我还好,背一个外面革质,里面有厚帆布夹层的书包,我把馍馍放在夹层里,没有把书本给弄油了。中午大家分别围坐在教室里两只泥砌的火炉子旁边,把冻得硬邦邦的馍馍拿出来放在火口边上,不一会儿馍馍里的冰碴子烤化了,外皮焦脆,内里酥软,掰开这馍馍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大家争抢着吃那焦皮,说是吃了焦皮眼睛亮晶晶...... 嗐,说回正题。馍馍。就从蒸、炸、烙、烤四个方面说起吧。 蒸馍。有馒头和花卷,还有蒸月饼。 蒸馒头。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又软又暄腾,白白胖胖惹人爱,如果放学回家刚好赶上妈妈那天蒸馒头,放下书包扑过去赶紧抓一个,也不管烫不烫,把馒头撕开,里面夹上油泼辣子,咬一大口,嘿,那叫一个香! 四五月水萝卜下来了,软蒸馍就着白萝卜、绿萝卜、花樱萝卜吃,那也是一种享受! 除了白面的馒头,还有黑面的、玉米面的,口感粗糙,大家都不爱吃,小时候很嫌弃,现在想吃一个已是奢望,玉米面少,黑面更是稀缺,亲戚们开玩笑说猪都没得吃,哪有给你蒸馍的黑面!?另外就是妈妈不在了,即使有黑面蒸馍,也尝不出妈妈的味道了。 蒸花卷。里面卷的是香豆子粉,或者姜黄、红曲间隔,卷好放倒,在三分之一出轻轻压一刀痕迹,再整整形,变成一头大一点,一头小一点的样子,醒发到明显大的体积以后上蒸锅蒸,蒸熟以后的馍馍叫做“羊尾(读yi三声)巴子”,来客或送亲友比较体面。送人一般至少四、六、八等双数。 (玉米番茄君注:这个“羊尾巴子”现今已绝少有人做,图片欠缺。) 蒸月饼。那可真是色、香、味兼有,最具特色、最好吃的河西馍馍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只有在八月十五那几天才吃,现在不管是不是中秋节只要有时间有力量啥时候都可以蒸来吃。 那可是一项大工程啊,需要三四个人协力完成,从发面、醒面、揉面到做生坯、整型,再到醒发、上笼屉,烧火、上汽,等蒸熟、蒸透都直直需要至少三小时!那月饼外形是圆的,中间凸起,犹如一个缩小版的UFO,直径从一尺到两尺不等,所谓“大如车轮,小者如盆”,高度也就是层数从六到八层不等,也有人狠心强的能做出12到15层的——不过这只是流传在人们口中的,真正见过的人不多,那种规模的,蒸的时间得更长,人须更操心,否则夹生了就功亏一篑了。 那月饼蒸好放凉以后,妈妈还要给月饼装饰一下:用各色食用颜料化汁,用筷子头蘸着在月饼盖顶上画出小动物、花儿等多种图案,造成视觉冲击,从而更激发人的味觉。 有的时候除了蒸千层饼,还要另外蒸几个“翻翻子”,先是擀几张饼上面撒上红曲、姜黄、胡麻等各色馅粉料,一张张再卷起来,然后一刀一刀斜着切成1---2厘米宽的“小娃娃”,把这一个个“小娃娃”一层一层叠放到另外一张较厚的饼上(这饼是托底的,根据自己心意决定直径大小),层数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比较随意,一层比一层往里收一点,渐渐往中间收,最后在最中间也就是最顶层压一个小圆饼,就算是收尾了。这样做出来的看着一层一层因为层次分明,颜色惹眼,好像往外翻的向日葵花瓣一样,也像复瓣的大丽花或菊花,老人们说“看着很花繁”,所以叫了个“翻翻子”(或“繁繁子”)。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做月饼时,还要捎带着给我们用面捏几个小动物,小猪,小狗,小羊,小牛,大象,青蛙,猴子等,生动活泼,惟妙惟肖,随着“翻翻子”们放在大蒸笼里的边角处,蒸熟、放凉以后用颜色点上眼睛,画一些花纹,很快就被我们一抢而空,有时候还为争抢不公而姊妹反目大打出手呢。 月饼又叫“千层月饼”,从中间开刀,先切什字,切成四瓣。到吃的时候拿其中一瓣,再切分成几块,我们叫“切墩墩”。切开来,,哗,内里见大千世界——红曲、姜黄、香豆子、胡麻、小茴香、玫瑰酱等纷纷映入眼帘,层次分明,色彩分明,每一层都充满惊喜,各种香味总能与麦香凑在一块,扑鼻而来,暄腾起来。真想咬一大口,多层一口吞下,但它那扎实丰富的口感,只能一层一层分别品尝,且须细细咂摸才行。 这就是有颜有料有味的河西蒸月饼。有些人所谓的“千层月饼”。 切好的其中一瓣月饼和一整块的“翻翻子”要在中秋节当晚,连同剜成月牙儿形状的西瓜以及其它各色水果一起,摆放在院子正中的小桌子上,献祭给月亮神,完成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每年一次的、必须保有敬畏之心去完成的少不了的一种仪式。 蒸月饼都有哪些吃法呢? 早上的蛋花熟面汤泡月饼,这是一种。 (或者单纯的熟面汤泡月饼也很好吃。熟面就是白面在锅里焙黄以后的加工品,打成面汤有一种特有的焦面香) 最过瘾的吃法,我觉着还属月饼就炒菜最过瘾。夏日傍晚大家忙完地场上的农活,回家洗尘,清清爽爽地围坐在一起,桌子旁边电风扇左右摇着头吹拂,送来凉风阵阵,这时妈妈或姐姐炒好的菜刚出锅,月饼也被蒸锅熥热了,热乎乎、软乎乎,咬一大口,再夹一筷子茄辣西、辣炒瓠瓜片或青椒炒肉片、青椒炒鸡蛋,大快朵颐,再喝一口小米粥——大家抬头、举筷——吃菜,低头、咬一口月饼——吃馍,埋头、喝粥——送菜和馍下肚。 一家大小都忙着吃吃喝喝,不一会儿都冒汗了,尽管电风扇吹着,大家仍是满头汗,满脖子汗,满脊背汗...... 不一会儿夜风从房顶吹来,从大门洞吹来,从场上吹来,各处的汗渐次散去,心满意足地摸摸肚皮,坐在院子当中抬头看星星。 叹一声,有月饼吃的夏日,真是完满的人生。 月饼的另一种吃法:西瓜泡馍。夏日是最繁忙的季节了,有时候太过忙碌顾不上做饭,大家人手抱着半拉西瓜,先用勺子挖着吃,等中间挖出一个窟窿来就把月饼掰碎了泡进去,发面做成的月饼结构疏松不一会儿就吸饱了西瓜汁液,更加甜软适口,等半拉西瓜吃完,五寸见方的一墩子月饼作为黄金搭档也下肚了,拍拍圆鼓鼓的肚皮,伸个懒腰,打个饱嗝,暑热、疲劳和饥饿也随之消散了。 炸。 炸麻花,炸油馃子,炸油花子。 正月里懒动手,也忌动烟火;那腊月就得勤动手。 一进入腊月下旬一家老少齐上阵,炸几缸麻花、油馃子、油花子。放到凉屋里能吃到二月初。 炸麻花(河西人把麻花叫做“油棒子”)。想吃柔韧有劲道的,那就做成发面的,就在和面时放入“酵头子”(用老面发酵好的引子叫做“酵头子”),把面和得相对软一点,然后放置温暖处等面醒发好就可以做了;爱吃甜的发面时加入白糖,爱吃咸的发面时加入盐即可。 想吃个酥脆的,就直接和面不放“酵头子”,揉好就可以做了。 麻花的大小?或粗或细,或长或短,造型?或细腻或简单,全看掌案之人的能干与心灵手巧的程度——这个也体现在做油花子和油馃子上,手巧的、能干的,做出的油花子和油馃子造型漂亮,而且在炸制的过程中不拉油(炸制品中间被少量油渗进去叫做“拉油”),口感也拿捏得当,送人上得了台面,获得交口称赞。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河西地方的“油棒子”比这漂亮多了。 油花子花样挺多,笨笨的我只会做最简单的这种叫做“耥耙子”的。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油馃子,这个相当考验做油馍馍的人的水平。在当地,即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也有人不会做油馃子或者十有八九做不成功。只有少数的巧媳妇像是天赋异禀,每回做出来都既好看又好吃——大小适中,揉制、醒发适当,炸好后疏松暄软如烤面包,不拉油不化油(炸制品中间大部分或者全部被油渗进去叫做“化油)”,花钱也买不到的好东东,只有贵宾级别的亲友才能有幸得到馈赠。 (玉米番茄君注:油馃子图片欠缺) 有一个叫做“糖油糕”的东东,油馍馍的一种,从南方到北方,糖油糕是很多人的心头爱。外皮酥脆,内皮绵软,内馅搭红糖,粘稠香甜,带着淡淡的玫瑰花香;可是我有一个遗憾,小时候没有吃过糖油糕,去镇上看戏的时候,曾站在摊位前看着它们流口水...... 炸油饼。 烫面油饼子,面粉用沸水烫过,揉成面团再分小剂子擀成薄圆形,可以下油锅炸,也可以柴火大锅厚厚抹油烙熟,直接吃或者在端午节卷成油饼卷糕吃。 左为胡萝卜油饼,右下角为油饼卷糕。 河西端午节地方小吃:油饼卷糕 油饼卷糕 油饼卷糕 下图这个在河东地方被叫做“油胡旋”,字眼很是奇怪;有的地方和面时掺上香豆粉,平底锅抹油烙熟把它叫做“破皮袄”,因为出锅时快要破碎或已经破碎,也是很形象直观了。 所谓的“破皮袄”。烙成以后就不是完整的,“破破烂烂”故名为破皮袄?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有些地方把它叫做“油胡旋”。难道指的是胡乱旋成的么? 我们就是很简单直白地叫它们“烫面油饼子”。奇怪的是在河西,即使掺和了香豆子粉制作而成也是完整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撕成小块吃,浓郁的香豆粉的特有香味在唇齿之间游走,入口即化。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馍馍几乎是大多数河西人每天离不开的吧,没有这碳水摄入大概率会心慌难受的吧,反正我会心慌慌——记得小时候暑假的一天,头天晚上知道家里没馍馍了,就发愁的不行,觉也睡不好,第二天早上空肚子去放羊(一般都是空着肚子出门的,因为起得很早来不及吃早饭。你们小时候放过羊吗?肯定没有吧?羡慕吧?哈哈),一直闷闷不乐发愁没馍馍吃可咋办,直到八点多羊儿们吃饱了回家归圈,我赶紧跑到厨房找吃的,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给我留着香喷喷的熟面蛋花汤和几块热乎的烙饼!那一刻的开心真是无法形容。碳水快乐! 自那以后还有几次,头天发现馍馍断顿、而妈妈忙得根本顾不上大规模做馍馍的情况,我又愁得睡不好,第二天一觉睡醒爬起来,却发现妈妈已经比我们更早起来用柴火锅烙饼了,等我们洗漱完毕要去上学时,妈妈的“急就章”死面烙饼也好了,热热的,散发着新麦清香,饼上面布满了焦黄烙斑,分外诱人,手里倒腾着一块饼,边走边吃,书包里再装两块,热乎、熨帖的感觉透过书包传递到身侧,温暖一路...... 属于我记忆里的永远的温暖。 上面所说就是烙饼了。有用柴火锅烙饼的,是属于薄饼,至多一厘米厚,也就是陕西人所谓的“白吉馍”,不用发酵粉或“酵头子”,也可以加一点小苏打粉,死面和好直接擀成阔约一尺见方的大圆饼,中间切什字刀,分成四块放大锅里烙,注意火候的掌握——掌握好火候是此饼成功的关键——当然现今大家都用电饼铛了——不过肯定没有柴火锅烙出来的香味了。 这就是所谓的“酵头子”,需要专门的醒发、制作。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种厚底大铝锅烙出来的饼,厚度达到2-3寸,大概叫做“锅盔”(参考对照陇西静宁县的“静宁锅盔”),这个是坐在火炉上烙出来的,据说那是懒人们干的活,一次烙俩,吃个好几天,我们家没有做过这种(长大后吃过静宁锅盔,以及陇南康县、成县那边的锅盔是另一种风味,总之是碱味有点大)。这种做法需要小火、慢火,否则就是外焦里生。但因为是火炉子,火候更不由人把控。 凉州人经常烙锅盔。凉州以北以西印象里很少有。图片来自网络。 烤—— 烤,人类最原始的食品加工方式。面团与火相遇,高温下烤出来的馍,也带着最质朴的焦香与麦香。从河西走廊到陇东南,甘肃各地都有烤馍。譬如兰州永登县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千层玫瑰烤馍;临洮人最拿手的是石子馍。而在河西地方,主打却是烧炉盔子,其次是烧卷卷子,烧干粮。 说到这个“烤”,不得不提到两个烤制工具:鏊子和土烤箱。 生铁做成的鏊子,在山东是用来摊煎饼的,在甘肃临夏等地方却用来烙发面的饼,很明显的区别是,甘肃的鏊子整体体型较大,有一个重达十多斤的鏊盖,用三根铁链拴在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上,利用杠杆原理自由撑掌。 这个是城市干面大饼店常见的一种“鏊子”。跟河西人的鏊子不太一样。这种可同时烙两层,里面一层,顶上一层。图片来自网络。 河西人的鏊子貌似是两口厚底生铁锅合扣在一起那样的感觉。 在农村鏊子上面用废木头生火,下面是麦秸秆草生火,控制好火候,就可以烙馍了。在城市,鏊子上下均是蜂窝煤块。 在河西,鏊子下面用的是老树根废木头煨成木炭,慢慢地烘烤,鏊子上面用麦秸秆草烧,一把接一把烧,这个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掌握好火候,否则馍馍要么焦了,要么皮焦里生;鏊子烤馍都是用来烤一种叫做“炉盔子”的馍馍。 掌鏊子的一般是男人们,原因简单粗暴,就是因为鏊子很重,而男人力气大,可以适应鏊子烤馍这种高强度、重体力活! 守在鏊子旁边的至少需要两个壮男劳力。 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鏊子的,整个村庄估计只有一副,过去归集体所有,需用时轮流或多家集中合作使用。 鏊子因其笨重及使用时占地面积较多,以及费人工,一般很少使用,多用在婚丧嫁娶或过年,需要大量烤馍时。 相对来说烤箱使用频率最高。 如今的烤馍大多用专业的烤箱,不过,在金昌永昌,武威景泰、民勤等地的农村,当地人还是会用最传统的方式——土窑烤馍。这个土窑也叫作“烧洞子”,你也可以换个好听一点的叫“土烤箱”也行。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装好一铁烤盘做好的馍馍生坯,这个馍馍生坯可以是炉盔子,可以是卷卷子,也可以是干粮。有趣的是,在凉州景泰有些地方把炉盔子是叫做“核桃结”的。 图片来自网络。 炉盔子只用姜黄掺油一种涂抹馅料,先把揉好的很软和的面搓成长条状,过程中把姜黄馅料涂抹、滚匀在长条外面,再用一种特殊手法把长条挽成一个特定的形状,整好型,整齐地码放进烤盘里。 图片来自网络。 卷卷子可以放胡麻子碾碎掺油涂抹,也可以是小茴香、香豆子、红曲等涂抹,依据口味、喜好不同因人而异;把揉好的很软和的面搓条、压扁,然后卷起来竖起,把头子压倒底下,整体按压扁平,放进烤盘里。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干粮,其实也可以说是烤好的馒头?或者也可以说是烤面包的一种。和好面直接揉成馒头状,不放任何带颜色的馅料,按压,呈扁平状,便是生坯了;也有巧妇们把那面,很软的面,经过千般揉搓,万般“玩弄”拿捏,费时费力揉成馒头状,不按压,再经过长时间的醒发,烤制而成后就是疏松虚泡味比面包的“土面包”,一般人吃不到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想费时费力,怎能吃到地方风味特色的烤面包呢?! 图片来自网络。 馍馍生坯经过一两个小时醒发好,推入烧得温度刚刚好的土窑里,再用土坯块或水泥板密封窑门,缝隙处用湿麦草和湿抹布填塞严实;安心等着,过至少一个小时,热腾腾的,新鲜烤馍就出炉啦!浓郁的麦香味飘散在农家小院里。 啊哈,心急眼热的人,可以吃到热乎的烤馍啦!不过肚子饿的人再饿也不要急着吃噢,否则嘴被烫着是小事,伤了胃可就是大事喽。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这当中味儿闻着最香吃着最可口的就是胡麻油卷卷。其次就是炉盔子。 因为放了“酵头子”,醒发得又好,再加上土烤箱特殊的烤制工艺,出炉后特别的松软,即使放凉以后也是可口、耐嚼,无论泡进菜汤、面汤还是肉汤都是一泡即软,入口即化,哪怕是开水泡馍,也是非常可口的,真是老少咸宜,人人称颂啊。 相对受冷落的是烧干粮,除了没有放任何馅料,它外皮酥脆,内里松软,可口程度不亚于炉盔子和卷卷子,做牛肉泡馍、羊肉泡馍也是绝佳材料;但是,正因为它没有馅料,假如三种馍馍同一天都做了,它肯定不是首选。我还听有人戏谑地称烧干粮为“哈笨”呐,哈哈。奇怪的是,即使相对受冷落,那烧干粮家里还是会做,最后还是会被吃完,还是会被家人经常想起,成为不可忽缺的魔(馍)法王国的一员。 马上要过年了,河西人民又要陷入疯狂的做“年馍馍”模式了,最迟赶腊月二十七八,不用说不用问,更不用去看,家家户户已经囤积了品种、样式、数量不少的各种馍馍。 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冬天,不起火的厨房——天然的冷藏库房,案板上,橱柜上,箩筐里,除了各种水煮肉、卤肉,其它器皿已全部被馍馍所占据,就连空了的几口大缸里,也是满满当当!炉盔子,卷卷子,蒸馒头、花卷、荷叶饼,油馃子、油花子、油棒子......直直吃到二月初一去! ...... 看了老半天,众位看官你们有没有爱上河西的馍馍?爱上的又是河西的哪种馍馍?假如你有机会去了河西走廊你想吃哪种河西馍馍?如果你有在凉州的亲友你机缘凑巧去拜访他们,临走时他们给你装了哪种馍馍?你爱吃吗? 甭管你爱不爱吃、爱吃哪种,我相信河西人总要多少给你包里装几个馍馍。 包里装馍馍,大概是河西人最一致的惜别方式。出了河西,他们不怕你吃不到张掖搓鱼子、牛肉小面,山丹炒炮,金昌拉条子、鸡肉垫卷子,他们最担心的,是你没感受到当地的“魔(馍)法”,没吃够河西的馍馍。 烙烤蒸炸,馍馍吃的是寻常日子的心情,也是逢年过节的心愿。它们并没有像牛肉面那样走到全国各省,甚至在省会兰州也有很多人没见过千层月饼、炉盔子、卷卷子,更遑论品尝到并爱上它们了;所以河西人才会以“带几个馍馍”的方式与你惜别,或者从老家回来后送几个河西馍馍给关系要好的朋友以表深情厚谊。 哈哈,味觉记忆里的河西走廊,可别忘了这温暖的“馍法攻击”噢。 (完) 读完觉得写得还行的话,请记得点个“在看”!也欢迎分享转发出去,这对我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码字很辛苦,一定要记得点个“在看”!这是作为读者最基本的素养。 番茄玉米君原创不易,来半碗牛肉面鼓励一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pihea.com/hphtp/10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草集middot中药小科普1醋
- 下一篇文章: 广西玉林夏至美食话荔枝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