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黄芪功效多
善用黃芪功效多 黃芪,或稱黃耆,又名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我國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開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生用或蜜炙用。黃芪是常用的藥食同源中藥材,除了臨床配方,也常用於保健藥膳,是筆者常處方的藥物之一。 黃芪的功效 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功效。 黃芪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功效。 黃芪的應用 1.用於氣虛諸症。黃芪擅長補中益氣,凡脾虛氣短,易倦乏力,胃口欠佳,大便稀溏,消化不良等,常配人參、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如中焦氣虛夾寒,症見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以補氣溫中;若氣血皆虛,面黃體倦,髮膚不榮者,黃芪能補氣以生血,常配當歸、枸杞等;對氣虛津虧的消渴,能補氣生津以止渴,常配地黃、山藥等。 2.用治中氣下陷。若脾陽不振,脾不升舉,可致內臟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或久潟脫肛,黃芪能補中益氣,升舉清陽,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如補中益氣湯),以培中舉陷。 3.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黃芪能補肺氣、益衛氣,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氣虛弱,咳喘氣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治表虛自汗,易外感者,常配白術、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有固表止汗,抗禦外邪的功效。 4.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黃芪有補氣利尿之效,故能消腫。常配防己、白術等同用,如防己黃芪湯。 5.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愈。黃芪能補氣托毒,排膿生肌,可配當歸、穿山甲、皂角刺、人參、肉桂等。 黃芪的用法用量 煎服,每次用10-15克,大劑量可用30-克。一般生用,補中益氣宜蜜炙用。 黃芪的藥理研究 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發現。黃芪主要含有甙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強免疫力、利尿、保肝、降壓、抗衰老、強心、降血糖等作用。 黃芪的食療 1.玉屏風茶。黃芪10克,白術10克,防風5克。加水毫升,煎約20分鐘,以茶代飲溫服,每天一次。有益氣固表的功效,適用於氣虛自汗,過敏性鼻炎,氣虛易外感的人士。 玉屏風茶適用於氣虛自汗,過敏性鼻炎,氣虛易外感的人士。 2.黃芪補血湯。黃芪15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熟地10克,枸杞10克,龍眼肉15克,瘦肉適量。各中藥材浸泡30分鐘,加瘦肉、水慢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合3-5人飲用,每周一次,或女性月經後連服2-3天,每天一次。有補氣養血的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萎黃,氣短易倦,失眠多夢諸症,也可用於女性月經或產後的調補。 黃芪補血湯 3.黃芪祛濕湯。黃芪15克,陳皮一個,生薏仁50克,鮮荷葉一片,蜜棗5枚,冬瓜連皮克,瘦肉適量。各中藥材浸泡30分鐘,冬瓜切成塊狀,加瘦肉、水慢火煲約2小時,調味即可,合3-5人飲用。有消暑、利水、袪濕的作用,可作用夏天的常用時令湯水。 梁大夫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pihea.com/hphtp/3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种中药别名整理,建议收藏
- 下一篇文章: 夏天这5种水果吃完留下核,找个花盆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