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为什么要隔离从家蚕角度浅谈病毒传播
北京痤疮医院那里好 http://m.39.net/news/a_8582859.html前段时间笔者养了几个品种的家蚕,有黄皮斑马(绿斑马)、素斑大白和普斑大白。各品种的幼虫在最开始是混在一起孵化、生长的,稚蚕期看起来都挺健康。3龄的时候,幼虫斑纹变得显著,易于区分,又因体质不同的缘故,体型和发育阶段出现差距,于是笔者将幼虫按品种挑选,分盒继续饲养。原本笔者计划再写一篇生活史,然而,在幼虫们生长到5龄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长话多说,让我们进入正题:1龄蚕的时候,黄皮斑马蚕在放大镜下已经隐约显现斑纹特征。由于笔者孵化这批蚕的时候不太确定品种类型,所以前3张配图的水印有个错误,od应该是pe。1龄 仔细观察这些2龄眠起蚕,绿斑马的数量明显要比其他品种要少,这是因为黄皮基因对体质可能有一些不良影响,发育迟缓。 2龄 2龄盛食期的幼虫。除了几条绿斑马,图中有几条特别醒目的白体色幼虫是某类素斑蚕,而大部分灰不溜丢的幼虫是普斑蚕。2龄 2眠的绿斑马和其他两个品种的3龄蚕。因品种不同造成的生长差距越来越明显,于是笔者在幼虫3龄的时候,为它们做了分类。然而,这一次不起眼的分类,使得这些幼虫的命运“爬”向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2眠 3龄 接下来是4龄。此时的绿斑马的斑纹特征已经基本展现,不愧是一类美丽的家蚕品种。绿斑马4龄 第15天,安好。 绿斑马4龄第16天,安好。 绿斑马4龄 第17天,依旧安好。绿斑马4龄 第18日,发育较快的绿斑马终于5龄了,至此一切都看起来非常美好。绿斑马5龄 第19日,看起来仍没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口气看到第23日。绿斑马5龄 绿斑马5龄 绿斑马5龄 绿斑马5龄 绿斑马5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能察觉到异常了。是的,从第19日到第23日,5天时间里,这些绿斑马并未明显长大——这是蚕生病的特征。这些绿斑马在5龄初期中出现过一条拉稀、瘫软的个体,随后我将其丢弃,但为时已晚。是的,这条蚕可能在4龄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染病了。现在想来,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导致了疾病的快速传播——因为绿斑马数量少,其他品种数量多,我将其他品种放在了稍大的育苗盆中饲养,增大的空间换来了更多的空气流通,而这些绿斑马仍然置于一次性餐盒,维持了高温多湿的环境(北方室内暖气大约25℃)。关于绿斑马幼虫后续的图片,我们暂且放一放,接下来让我们做个对比,看看同期孵化的另外两类幼虫的生长状况。5龄初期 5龄 5龄 5龄 5龄 怎么样?由于3龄时候不经意的“隔离”,其他2类幼虫得以健康成长。家蚕的疾病有很多种,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微粒子病等,常见的造成壮蚕食欲不振、行动呆滞的蚕病有中肠型脓病(病毒病)、浓核病(病毒病)、细菌性肠胃病(细菌病)等,肉眼较难区分。病蚕难以存活。笔者根据幼虫的状况判断,这些绿斑马患中肠型脓病(又称质型多角体脓病)的概率较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是家蚕普遍发生的传染性蚕病,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病蚕以及其粪便是再次传播的感染源。本病发病较慢,从感染到发病约6-10日,跨越龄期,农业生产上大多在5龄后期发作。这可能是绿斑马幼虫在壮蚕期才陆续死亡的原因。病蚕发育迟缓,体躯瘦小,行动呆滞,体色略带乳白,中肠后端乳白色病变是肉眼诊断的主要依据,确诊应进一步镜检。避免引起不适,笔者为尸体打上马赛克。剩余3只幼虫勉强撑到了最后,两只未能营茧,死后体躯变黑、发臭,左下角是一个薄皮茧,里面包裹着一只同样气绝的幼虫。它们都死在了一次性餐盒中。这像极了现阶段肆虐我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可怕而致命,若不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后果不堪设想!家蚕的病毒病基本属于绝症,患病个体难以化蛹、羽化,难以留下后代。但因病毒自身的特点,离开寄主难以存活,一般不会传代感染。想必大家一定会问我,那剩余的几类幼虫后来怎样了?它们很幸运,状态不错,进食正常,并顺利营茧。朋友,你见过浅绿色的花生吗?茧 茧 缟翅蛹是比较少见的性状。蛹 红眼兔兔真可爱。兔兔 兔兔 做个总结。很多蚕友喜欢带着孩子一起养蚕,必须注意蚕座清洁,桑干及时换,粪便及时抛;不能将蚕长期放在密封的小盒子里饲养,壮蚕要开放式饲养;发现病蚕及时抛弃,不必隔离;少养,40-50条足矣。只有用心照料蚕宝宝,它们才会用美丽蚕茧回报你。 最后给自己打个广告。春天到了,面向养蚕新手有如下分享:12元/份,含挂号信费用,冷藏除滞育蚕卵总计粒以上,至少3个品种,寄出后约15天孵化。 可能包含如下品种:绿茧白蚕、黄茧白蚕、斑马蚕、茶斑蚕、黑虎蚕等,以及相互之间的杂交品种。文章转发朋友圈,额外赠送民间玩家的蚕卵品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pihea.com/hphtp/10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桑黄的功效与作用,桑黄怎么吃效果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